Featured Stories
文化碰撞,融合之美
班加隆(Benjarong)屏風起源於古老時代,據信是受到中國貿易影響。拉達那哥欣時期(Rattanakosin)建築所受的影響特別深,皇家宮殿和寺廟都安裝上了屏風或隔間,如曼谷通塔瑪查寺( Wat Thong Thammachat)彩色玻璃門內的空間。
繪有守護神 Thephanom 和 Norasingha的木製班加隆屏風展現了泰國歷史經典。陶瓷上的精細線勾勒出 Norasingha 柔和、精緻、優雅的仙人形象。木製雕刻框架內優雅的鳥類圖樣與精緻的 Theppanom 圖像完美呼應,成就了這件經典大師之作。以 Theppanom 為靈感的班加隆樣式源自古老的阿瑜陀耶時期(Ayutthaya),由暹羅工匠創造。中國工匠自暹羅學成後,設計出各種陶瓷形式,最終又傳回泰國。
阿瑜陀耶時期流行黑底班加隆設計,其中的細節精緻多樣且圖案多元各異,如Theppanom、Theppanom Norasingha或Theppanom Rajasiha(大獅神)等各式神獸,展現古代泰國文化藝術豐富性。
受中國文化的影響,木製班加隆屏風在祭壇裝飾及祭祀活動中佔有重要地位。據說屏風於 1818 年(正值拉瑪二世統治時期)左右傳入泰國。造訪中國的泰國外交官在清朝宮廷與一般住宅中注意到了這項供壇設計,並將其帶回泰國。大皇宮花園涼亭的設計靈感也源於此。自那時起,貴族們開始用供壇來裝飾他們的住所。全套包括瓷屏風、大花瓶、高筒花瓶、香座、香爐、供果盤、小花瓶、燭台一對。
供壇裝飾受到高度重視,甚至在蒙固國王(拉瑪四世)時期的玉佛寺(Temple of Emerald Buddha)慶典期間舉行供桌設計比賽。隨後在朱拉隆功國王(拉瑪五世)統治時期,祭壇裝飾廣泛流行於民間。在此關頭,在一些重要人物如著名信使 H.E. Phya Chuduk Rajasethee(Phook)與拉瑪四世的宮務大臣 Phra Ong Chao Chumsai 請求下,皇室從中國訂製了一套供桌,旨在以品牌金堂福記(俗稱「金堂桌」)作為泰國祭壇設計的圭臬。這張訂製供桌的重要地位貫穿了朱拉隆功國王的統治時期,可謂禮儀祭壇裝飾的頂峰。祭壇設計競賽成為了一項著名傳統,展現皇室在泰國社會的崇高威望。
這件繪有守護神 Thephanom 和 Norasingha的木製班加隆屏風美不勝收,堪稱泰國工藝巔峰之作。
A very rare and finely painted Benjarong screen painted with the design of Theppanom and Singha alternating with kranok on a black ground with a wooden frame carved and pierced with floral vine scrolls (1 pc.)
Style: Thai, Rattanakosin
Dimensions: W 44 cm H 68 cm
Circa: 19th Century
Estimated Price: 1,200,000 – 1,500,000 THB
Starting Price: 500,000 THB